(一)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理论内涵与作用机理
金融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推动对外贸易结构优化,进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贸易融资、资本累积和技术促进三个方面。
1、贸易融资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融资渠道不够多元、融资成本较高是抑制外贸企业、制约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筹资途径,有利于市场信息的获取,可以降低信息和融资成本,让企业筹资便捷化,提高资本禀赋,降低企业的资金耗费,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从而增强对外贸比较优势。
2、资本累积
麦金农和肖早在一九七三年就提出货币实际收益率决定了货币将储蓄转化到投资领域的程度,进而影响资本累积。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储蓄率的上升,有利于促进投资,从而提高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形成规模经济,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
此外,金融发展也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而资本存量对人力资本水平起到根本性的决定作用。金融发展可以为教育和资本投资融资,加快融资效率,使得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促进分工和进步,进而对对外贸易发展有所促进。
3、技术促进
金融发展所产生的技术促进效应是多方面的。
第一,金融发展能够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金融发展增加了企业研究和发展投入,为高投资回报率项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储蓄动员,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技术研发和突破。
第二,金融发展能够转移和分散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交换效率,为企业研发提供信用保障。
第三,金融发展能形成激励机制,鼓励科技创新。总之,金融发展促进内生技术进步,对生产技术水平进行改良和优化,提高高技术出口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有利于生产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同样也能作用于金融发展。
贸易开放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为之提供发展条件和基础,而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则受到影响和带动,刺激金融机构各相关部门升级,开发新兴产品以满足其提出的更高的需求。金融发展也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土壤和发挥比较优势作用的舞台,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国际贸易转型。这种现象称之为“需求尾随”效应,在发展中国家中较为常见。
(二)科技创新与对外贸易的理论内涵与作用机理
科技创新同样从扩大贸易规模和优化贸易结构上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科技创新对对外贸易产生影响的机制较为广泛与模糊。主要分为贸易竞争力、产业结构、资源分配三个方面。
1、贸易竞争力
技术创新不仅对工业各行业的出口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也影响到了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一方面,技术创新直接影响着出口绩效,出口缺乏弹性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研发支出,从而提高出口绩效,以改善贸易条件。一方面,技术创新也影响着企业出口行为。技术创新发展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出口,通过跨国外包等方式激励出口,促进贸易扩张。
2、产业结构
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创新能够正向地促进产业分布集群化、合理化,有利于不同产业不同程度地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并影响其出口复杂度,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3、资源分配
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对外贸易效率。在物质资源方面,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物质和信息资源分配效率,开发新兴投资渠道,为外贸企业筹资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此外,科技创新有利于分配教育资源,促进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为诸如对外贸易谈判、对外贸易实务等要求高质量人才的岗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对外贸易同时也作用于科技创新,主要表现为技术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国外的研发资本存量通过进口贸易影响本国生产要素,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通过中间品贸易、人力资本以及机构设置等方式传入欠发达国家。贸易溢出需要通过贸易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为基础,在人力资本水平到达一定的阈值后,才会发挥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这也称为“门槛效应”。
(三)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理论内涵与作用机理
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溢出效应”和风险分散。科技创新为金融发展开辟新路径,企业、投资者、金融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金融发展中创新的主力军,针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组建具有竞争力的队伍,推动金融市场的业务发展,从而发挥“溢出效应”效果。
此外,科技创新也能为经济主体规避金融、科技、信息等资源相互融合产生的风险提供技术支持,达到风险控制、风险分散的目的。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科技金融”,主要通过提供资本市场融资、银行信用、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开放性金融机构等路径作用传导。
金融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银行等金融中介利用融资支持、债务治理以及信息揭示等种种机制,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为高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信用支持,降低信用风险,对于能够分阶段融资的科技创新项目,银行等金融机构所给予的融资相对来说十分可靠而有效。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值得投资的创新项目得到资金支持,这一机制对于新兴企业尤其有效,能够促进其较快的发展。
在制度优势的情况下,金融发展也能够为科技创新带来政策性金融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通也能够提高国家或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主要手段主要有筹资选择与政策制度支持。综上所述,金融发展、科技创新都对对外贸易产生了正向的作用,而对外贸易也同样反过来促进了于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
庞庆华、周未沫、李铭珍则以江苏为范围,围绕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运用熵权法、超效率DEA模型和空间权重耦合协调模型对三个子系统进行测度并分析其空间演化过程,该方法得出江苏省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三者之间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高。综上,三系统耦合在本研究中存在适用性和可行性。综上所述,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对外贸易三者间相互影响作用显著,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往的文献虽然多角度、多方法地探讨了三种因素的关系,但多集中在两个系统间的单向作用或交互作用上,很少把这三种因素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结构中。由于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外贸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制约,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关联体系,单纯研究三者间的因果单向关系,往往忽略了其内部因素间的综合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对外贸易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以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对外贸易三大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其次,国内外的研究视角大多是针对世界各国或某一国家这样范围宏大的研究,对地区区域、省份或经济带等小范围的研究较少,因此,其可行性与当地实际情况、政策支持等各方面的贴合度较差,不具备适用性。
因此,相对于国内研究选取的其他省份而言,在“一带一路”沿线省市范围内展开研究,不仅可以考察“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对外贸易、金融发展以及科技创新三者发展程度,并进行对比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也可以在同一个框架内,从整体视角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丰富互动关系理论研究的内涵。